来自我校的福建好青年,她用大漆之美点亮生活
为复兴大漆工艺,师大学子李钰婷退伍后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及军人意志,将陶瓷、铜器、牛角制品等现代材质与大漆工艺相结合,研发出颇受市场欢迎的工艺品和实用的必需品。她组建团队,成立公司,携手博物馆,设计的产品成功申请外观专利,并入围福建省文创奖。她还用大漆工艺点亮被丢弃的贝壳,帮不少渔民脱了贫。
视频:《用大漆之美点亮生活》
李钰婷是美术学院2014级美术学专业学生。她的爷爷和爸爸都曾是退役军人,在他们的影响下,李钰婷也梦想着有一天能一身戎装,在训练场上英姿飒爽。想当一名女兵又谈何容易呢?终于,在2015年9月她通过了体能、综合素质、政治思想的层层选拔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。
部队可不同于大学生活,从来没有碰到过的5公里热身,7斤的步枪,还有20米的投弹距离,让她有些喘不过气,俗话说得好,每当你缓过生活给你的一击,生活会继续给你一击,不仅仅是在训练上,在生活中,被子没有叠好被班长扔到了楼道,集合速度慢在队列被批评……
她并没有被困难所打败,而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,5公里她总是最快到达终点的那个,7斤的步枪,她咬咬牙,忍着汗水流进眼睛的灼烧感,依然纹丝不动举着枪。20米的投弹距离,别人的练习量是半箱,她是两箱。趁着中午别人在午休,她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将被子叠得更好。因为她知道漫漫人生路上没有谁会一直围绕着她转,时时准备帮助自己。在当兵的这两年,李钰婷收获成长。军人品质让她不畏风尘,一往无前。
2017年9月,又是一年的退伍季,李钰婷带着对部队的不舍继续回到学校学习。到了学校之后,面对新的同学、老师,她不愿意像以前一样过着普通的大学生生活,她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迎接全新的大学生活。
早在2014年,李钰婷从外地来到“漆都”福州读书,周末老爱往三坊七巷跑,与大漆在此有过几次美丽“邂逅”,初识这门古老的工艺。直到有一次,她在老师的工作室与漆器亲密接触,才发现大漆之美让人沉醉。
央视热播的《国家宝藏》曾讲述木板漆画的前世今生,其中提到“木板能从南北朝保留至今而不腐,离不开其身上漆的保护”。这个节目,李钰婷看了一遍又一遍。“大漆有‘国漆’之称,也是被世人所公认的‘涂料之王’。福建自古就是中国漆器的重要产地,数千年来,八闽匠人用匠心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漆器。遗憾的是,漆器底胎制作具体的工艺流程,至今仍是一个迷。相关专家学者查找和分析文献,也只能估计第一个步骤是在木板上涂三道漆,接下来再裱布、刮灰、打磨、刷漆,最后涂红色的朱漆,一共14步。更让她惊叹的是,经过这么多工序,木板漆画朱漆的厚度比头发丝还细。只可惜,世上再难见到如此高超的古代中国漆工艺。李钰婷下定了决心。要用专业优势和军人意志弘扬大漆文化,复兴大漆工艺。
有道是,“百里千刀一斤漆”。正因为大漆稀有,所以市面上的大漆价格昂贵。加上制漆工艺复杂、造型偏于守旧,大漆工艺远离生活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经过市场调查,李钰婷发现漆工艺品大多是富丽精致、古朴典雅,但总体来看品类和工艺守旧袭古,缺乏现代审美情趣和实用价值。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,打造出颇受欢迎的大漆产品呢?
李钰婷找到志同道合者组建起团队,尝试着将生活常见中的陶瓷、铜器、牛角制品等现代材质与大漆相结合,经过长时间的试验与研究,终于研发出颇受市场欢迎的工艺品和实用的必需品。
把大漆工艺与现代材质相结合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却很难:两者相结合,难就难在如何兼顾附着性、美观性和耐久性上,她们团队做的破坏性试验多到数不清。因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,她们只能从古籍找参考。
但在试验过程中,李钰婷发现书中记载的信息并不一定准确。其中大漆与铜的结合,古法工序中有一道‘烤漆’环节,她们反复试验,却发现当温度设定到与书中一致时,均不能达到预期的耐久性效果。经过近千次尝试,不断调整温度,记录数据变化,她们才得以将大漆与金属完美结合。”
市场上常见的大漆,只有红、黄、蓝、绿、黑等基础色,制作过程中颜色的选择空间有限,李钰婷常常为之所困,一直苦苦寻找破解的法子。
她和团队成员翻阅漆艺古籍,走访调查,多次试验,终于调制出与市面上不同的宝石色系大漆颜料。她们将高纯度的宝石选出,研磨成粉后,调制一定比例的生漆,呈现出来的颜色就是宝石色系。
在器型和颜色上持续创新的同时,李钰婷着手创新传统纹饰。就在去年,李钰婷和她的团队8人和老师一起,经过3个月努力,终于设计制作出13款全新的大漆纹饰,还成功申请了外观专利。
2018年7月,李钰婷参与创办的曦之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成立,主营大漆系列工艺产品,致力于打造以漆工艺为主的生活产品,将大漆融入大众生活。
一个月后,美术学院发起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带动贫困村的扶贫活动,李钰婷一直在思考自己能做点啥?
有着漫长海岸线的霞浦县长春镇武岐村进入李钰婷团队的视野。这里的渔民几乎都是靠海生活,基本无其他收入。在村里走访时,海岸线上散落的贝壳引起大家注意——这些贝壳怎样才能变废为宝?能不能经过加工,再与大漆相结合变成漆工艺品?或者是比工艺品更常用的东西?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李钰婷团队在老师指导下,硬是在蚝壳、鲍鱼壳等被村民丢弃的贝壳上,加工制作出精美的耳环、项链和富有现代感的蚝爵盏。
她们团队向村民传授制作方法、技术,并与村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由村民将废弃的贝壳收集起来初加工,再由团队进行细加工,制作出精美的漆工艺品进行销售。很快,消息传到广电天团电商平台负责人的耳朵里,对方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培育项目,为她们免费开放线上销售平台。
她们因此顺利申请到博物馆文创集市的免费摊位,在展出过程中,不但有了可观的收益,还得到昙石山博物馆馆长的认可,并与其携手做博物馆文创产品。深入昙石山博物馆了解后,李钰婷团队发现,受海洋文化影响,史前人类都是将贝壳做成贝刀、贝铲等当工具。有了之前与武岐村合作的经验,这次与博物馆联手更加得心应手。
李钰婷团队通过缩放史前人们使用的工具,结合大漆,把武岐村渔民初加工的贝壳盘活,制作出茶则、杯子、装饰品等实用的必需品,找寻到学校、渔村、博物馆三方共赢的产业链。
渔民通过这样的加工模式一步一步改善了生活,小日子越过越好。接下来,李钰婷和她的团队将赴莆田南日岛,继续做精准扶贫,用大漆之美点亮生活。
让我们向优秀的同学学习!
近期热门文章
☞告白祖国!电影展来了,我要去星雨剧场看电影@福师大小葵官方
☞青春向祖国告白 | 揽三金破三项世界纪录,福师大学子邓薇!